然而,显而易见,院士的评审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
仅仅是初审阶段就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
初审的审核人员都是华国科学院在不同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学术荣誉的人。
由这些人来评价,表面看起来十分权威,但底下有些什么纠纠缠缠谁又能知道呢。
但徐凌并没有太过担心,因为张忠尧也并不是那种非常顽固古板的人,对于人情世故方面也是有所经营,不至于完全说不上话。
评审进度不断推进。
张忠尧顺利通过了初审和复审,进入了公示和反馈阶段。
所谓公示和反馈,顾名思义,评审团会将候选人在其领域的所有学术成就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开,并得到社会层面的反馈。
然后,评审团会根据反馈的信息,作出最终的评审。
而这一阶段,张忠尧没什么感觉,反而徐凌充满了紧张。
“张老师,您为什么不紧张呢?这可是最关键的环节了。”
看着张忠尧淡然的神态,徐凌充满了疑惑。
“我为什么要紧张,如果评审团已经决定了最终不推选我,社会反响再怎么好,我还是选不上。
所以放宽心就好。”
张忠尧淡淡地说道。
啊?
“您的意思是名额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公示和反馈只是走个形式而已?”
徐凌有些难以相信。
张忠尧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徐凌也陷入了沉默。
如果只是形式,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这么做呢?
只是想让民众有一个虚假的参与感吗?
徐凌摇了摇头,不愿继续想了。
……
虽然评审可能会有内幕,但最终的结果是好的。
在2o25年的年底,张忠尧当选了华国科学院的第八百七十四位院士。
而紧随其后,各种访谈节目,新闻布会纷至沓来。
让平日里兢兢业业的张忠尧愣是一两个月里都没有抽出时间到实验室里来看看。
甚至实验室里的徐凌和众多师兄师姐都没能逃过被采访的命运。
“同学,你能说说你们眼中的张忠尧院士是什么样的吗?”
这是一个极为经典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