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到刹车部分,潘经理指着两个按钮:“这两个是制动键,左边红色那个是紧急刹车。
一旦按下,不管多快,十分钟内肯定停得下来。”
至于再压缩时间?物理规律摆在那儿,强行突破不现实,也就没去做无谓的设计。
右边那个则是常规减速键,平常进站或者平稳降速时用。
脚底下还有个踏板,叫“乘员感应踏板”,作用很简单——只要驾驶员坐在位置上,它就自动传递信号,证明有人值守,系统才允许运行。
就这么一路讲下来,一点没漏。
每隔三十秒就得踩一次踏板,要是超过半分钟没踩,列车自己就会慢下来。
要是满一分钟正驾驶都没动静,开车的权力立马转给副驾驶。
如果两分钟里头,主副驾驶谁都没踩,系统就直接触发紧急刹车,整辆车当场停下。
这套设计,说白了就是防着司机突然出状况,比如昏倒、犯病啥的,确保列车不会失控。
整个驾驶舱配了两个座位,一个是主驾,另一个是副驾。
副驾那边除了不能首发启动列车,别的操作台、控制杆、仪表盘一样不少。
屏幕信息两边都能看,数据共享,谁也不吃亏。
为了不挡视线,俩座位前后错开摆,空间利用得很聪明,谁也不会被遮眼。
转过驾驶室,去看车厢部分。
里面的布局跟普通高铁没啥两样,四平八稳,规规矩矩。
没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新花样,一切以实用为主。
这趟参观从头到尾花了佘遵差不多一个小时。
等他走出列车时,回头瞅了一眼车身,忍不住点了点头。
车头那流线型的设计真带劲,比一般高铁的“子弹头”还顺眼。
不得不说,研究所这群设计师审美在线,起码知道什么叫好看。
比起国外某些审美跑偏的作品,简直强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国外那些奇形怪状的设计,看了只想摇头。
正这么想着,口袋里的手机响了。
他掏出来一看,是高局长打来的。
抬手冲潘经理他们比了个“安静”的手势,随即接通电话。
“喂,高局,我们申请的实际运行测试,批下来了吗?”
“批了。
上面仔细研究过你们的方案,同意给一条线路和一个时段做实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