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他亲赴战场废墟,为阵亡将士收殓遗体,抚恤孤儿寡母。每到一处,必设粥棚施饭,救活饥民无数。民间传颂:“仁帝至,寒土生春。”
半年后,西域三十国联军东进,切断匈奴退路。刘据趁机发动总攻,卫伉率骑兵突袭敌营,大破匈奴主力。单于仅以身免,狼狈北遁。
凯旋之日,刘据拒绝献俘仪式,反下令释放所有匈奴战俘,赐衣食遣返,并派使者北上,提出和亲议和。
有人不解:“陛下既胜,为何不乘势灭之?”
刘据立于长城之上,望着苍茫草原,悠悠道:“匈奴亦人,逐水草而居,非天生仇敌。连年征战,死伤无数,所得不过虚名。今我以德怀远,化敌为友,岂不胜于斩尽杀绝?”
于是遣宗室女嫁于匈奴右贤王,开放边市,互市牛羊皮毛。十年之内,漠南再无烽火。
国内则推行新政:
丈量全国土地,重新分配,抑制豪强兼并;
设立“惠民仓”,丰年储粮,荒年赈济;
改革察举制,增设“孝廉试”,考试取士,防止门阀垄断;
鼓励纺织、冶铁、造纸,技术传入民间;
甚至允许女子入太学旁听,虽未正式授学位,但已开风气之先。
十年间,户口翻倍,粮价下跌三成,监狱空虚,路不拾遗。
某年冬至,刘据再次登上玄武门旧址。此时此处已建成“仁义台”,台上矗立一座铜像??少年刘据手捧《孝经》,身旁站着老年刘彻,父子相视而笑。
司马迁陪侍在侧,感慨道:“陛下再造乾坤,功德巍巍,何不改元‘极盛’,彰昭伟业?”
刘据微笑摇头:“寡人所求,非极盛,而是长治。‘仁始’之年号,当贯穿始终。盛世不在庙堂钟鼓,而在村舍炊烟。”
话音刚落,忽见天空流星划过,拖出长长光尾,落入东方。
司马迁仰望良久,忽然落泪:“此星主更替,象征天命流转。陛下……或不久矣。”
刘据淡然一笑:“生亦何欢,死亦何惧?只要百姓安康,谁坐这龙椅,又有何妨?”
一年后,刘据病重。临终前召太子刘进至榻前。
“寡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证明仁政可行。”他握着儿子的手,“世人常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可我要说:唯有仁者,方能真正治国。你要记住,权力是用来守护弱者的,不是用来压迫他们的。”
又召霍光、司马迁等人入内,留下遗诏:
**“朕承先帝之弊,以仁化暴,以孝正乱,幸致太平。身后之事,一切从简。不藏金玉,不用殉葬,陵墓不过十丈,名曰‘静陵’。子孙若贤,不必赖祖荫;若不肖,厚葬徒招盗贼。**
**另嘱:百年之后,若天下再陷昏乱,可启建章宫秘库,依《九术》行事。但切记??**
**宁用仁政而亡,不用暴政而存。”**
永始七年春,刘据崩于未央宫,享年五十八。
举国哀悼,百姓自发罢市三日。西域诸国遣使吊唁,匈奴单于亦素服祭奠,称其为“南方圣王”。
登基大典上,新帝刘进捧起父亲留下的《孝经》,置于祭坛。
雷雨骤降,电光撕裂长空。一道虹霓自天而降,横贯长安城,终点正是玄武门旧址。
老人说,那是仁帝归来,巡视他用一生重建的江山。
而就在同一夜,敦煌守将上报:沙漠深处发现一行足迹,通向玉门关外,尽头处插着一面褪色旗帜,上书“天网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