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有宋濂这种文官为他们共同利益摇旗呐喊。
要知道原时空,洪武、永乐时期,仅盐税每年都能收上千万的税。
只需要主考官和阅卷官,有这方面的倾向就行,毕竟南方举子的自身本就不差。
这时,年老的老朱给了他们一次机会,成立了调查组,甚至让原榜三甲也都进了调查小组。
事实上,老年的老朱在这里已经是进行了妥协。
第二阶段则是,老朱派出了调查小组复核考卷,这其实已经是老朱给他们机会了,可经过十二人调查小组复核后,这些家伙仍旧选择维持原榜!
没粮救灾自然无罪,可你煽风点火、蛊惑灾民、甚至偷偷在土豆中下毒、给朝廷救灾造成重大影响,这些就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只有和这些江南财阀站在一起的那些文官集团,才能完全打开这个钱库。
之所以北方的学生比南方的学生少,并不仅仅因为教育水平的问题,而是因为学生的数量和南方相差很大,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
而且“南北榜案”是在洪武三十年,距洪武四年科举考试结束后的二十九年,其间又举行了六次科举。经过这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南北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了很多,按理说不会有这样夸张到零封的差距。
可北方的教育水平,虽然比不上南方,但也不至于被考死。而且,在历届的科考中,北方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洪武四年,明代举行了一次科举,共有120人参加,其中31人来自北方。
造成这样的结果,并不一定非得是科举舞弊,有很多手段可以达成。
在走到人生最后时刻的老朱,原本不打算再添杀戮了。
要知道明朝之前考了那么多次科举,虽然每一届,南北都有不小的差距,可也不至于北方一个都没有。
南北经济差距,造成南北读书人水平有差异,这点老朱自然知道。
回看明朝历史的话。
有些家伙就以为他提不动刀了。
反观江南士绅官僚集团,咄咄逼人,无论朱元璋如何表态,这个群体始终想尽办法阻止“北方士子登科”。
就会发现很多历史事件背后,总能找出江南士绅集团的身影。
这些家伙竟然天真地以为能够用救灾粮食来威胁朱元璋,如果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还真的有可能被这群家伙给拿捏住了。
要知道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只要有资格参加这次的会试,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个解释显然没办法说服朱元璋,因为就算是一个参加过科举的少年,也不可能犯下这种低级的错误。
简单说参加科举的士子,都是各地方的尖子,说他们死读书或许有可能,但说他们语句不通,就实在是太过分了。
这等于是把老朱当成猪在蒙骗了。
给了你们机会,你们既然不中用,那就不要怪我咱的屠刀了。
老朱就算是老了,他仍旧是还是龙。
逆龙鳞,即便是逆一条老龙的龙鳞,其结果仍旧只有一个字。
那就是死。
最后一众涉案官员,凌迟的凌迟,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
从这起事件就可以看出,这些江南士绅是多么胆大包天了,连洪武大帝的龙须都敢去摸。
由于钱赚的太多,早在前元时。
江南士绅就已经过了盈利时代,开始尝试触碰权利。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