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就是:
第一,建立责任制和联防机制,避免各自为战。
比如,河北沧州与山东南皮县交界处生了蝗蝻,一度因为缺乏协调,使蝗蝻展到了四五龄,甚至少数羽化起飞。
江鸿飞得知此事了之后,将沧州和南皮县的主官全都一撸到底,派陈康伯亲自去治理这片区域的蝗虫。
陈康伯接手后,按照江鸿飞的指示,指挥两县建立了联合指挥部,最后扭转危局。
第二,侦察蝗虫。
这个跟侦察敌情一样,包括查卵、查蝻、查成虫。
江鸿飞口述,孙觌书写,出了一则《侦察蝗虫适用办法》。
各地根据江鸿飞的指示,成立飞蝗预报组织。
后来,各地又根据江鸿飞的指示,建立群众性病虫情况网,分片训练情报员。
第三,动群众。
江鸿飞给在治蝗中立功的官吏民众,颁布重赏,树立典型,激励群众治蝗的热情。
第四,实事求是地改变错误的灭蝗经验。
以前传统的治蝗经验是,捕蝗不如捕蝻,捕蝻不如挖卵。
挖卵就是把蝗虫产卵的这个河滩、盐碱地耕一遍。
但是呢,光是挖卵,只能减少蝗虫的数量,不能减少蝗虫的面积。
而且,耕过的地深浅不一,导致蝗蝻的孵化参差不齐,有早的,有晚的,反而延长了治蝗时间。
因此,江鸿飞下令,停止了单纯挖卵的做法。
将之调整为,没长翅膀的二到三龄蝗蝻,这个时候灭最好,又没起飞,食量又不大,又好灭,等它长了翅膀,能迁飞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江鸿飞定下,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飞作为重点要求。
蝗蝻治起来要相对简单很多。
早期的时候,让民众就在地上挖一条大沟,沟里再挖一条小沟,然后用扫帚把蝗蝻扫到沟里面去,它就爬不出来了。
当然,光靠人力是不够的。
所以,江鸿飞让人研出来了药械治蝗。
也就是,大力推广大元朝廷研究出来的各种治蝗机械,以及农药。
这对百姓的震撼是空前的。
百姓反映,过去打蝗虫三个月还打不干净,用了朝廷推广的治蝗机械和农药,几天就打完了。
所以,很多人破除了对神虫的迷信。
那个拦住江鸿飞的轿子,劝江鸿飞不要招惹神虫的人,也成了人人嘲笑的笑柄。
同时,民众也越来越敢打蝗虫了。
这还没完。
江鸿飞还下令,从根本上改变蝗虫的滋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