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工程师爬回船舱时,防护服已被高温熔穿,皮肤布满灼伤。
他却笑着对陈默说。
“舰长,咱们还能继续找同类。”
“溯源号”日志里写下了第一句誓言。
“以思考为盾,以创造为矛,人类的脚步不会停在太阳系。”
第二个千年。
“溯源号”冲出银河系银盘。
这里星际物质变得稀薄,恒星之间距离动辄以光年计算。
舷窗外黑暗越来越浓,偶尔闪过超新星爆发,成了船员们唯一“风景”。
此时人类已适应了“万年旅途”节奏。
他们在飞船内部建立了完整社会体系。
有负责维护飞船的工程师群体。
有研究宇宙环境的科学家团队。
还有传承人类文化的教育者。
孩子们在模拟地球重力的教室里学习数学和物理,也听老师讲“蓝色星球”故事。
那里有大海、森林,还有夜晚和月亮。
只是没人知道,那些故事里种种景象,是否还能在宇宙某个角落里重现。
第五个千年。
危机降临在“溯源号”穿越“星际尘埃带”时。
这片尘埃带由远古恒星爆炸后残骸组成,微小颗粒以接近光速飞行,能轻易穿透飞船外层装甲。
飞船雷达系统未能及时预警,大量尘埃颗粒涌入引擎室,导致核聚变反应堆磁场出现紊乱。
如果反应堆失控爆炸,整个飞船将在瞬间化为宇宙尘埃。
紧急关头。
科学家团队提出了“反向喷射”方案。
利用飞船储备里反物质燃料,制造一次小型爆炸,推开周围尘埃颗粒,同时重启反应堆磁场。
这个方案风险极高。
反物质爆炸冲击波可能会撕裂飞船舱体。
但舰长李然没有犹豫,她亲自坐镇引擎室,和工程师们一起调整参数。
当反物质燃料注入喷射口时,舷窗外闪过一道刺眼蓝光,随后飞船剧烈震颤。
三分钟后。
反应堆指示灯恢复了绿色,李然看着满是汗水的船员们,轻声说。
“我们还能继续找。”
危机后,“溯源号”工程师们发明了“电磁防护网”。
一种能主动吸附星际尘埃的装置,这个创造,让后续旅途少了一份危险。
第八个千年。
“溯源号”抵达仙女座星系边缘。
这里恒星密度比银河系高得多。
船员们终于看到了久违的“星空”。
无数颗恒星在黑暗中闪烁,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
科学家们兴奋地检测着每一颗类地行星信号,希望能捕捉到氧气、水,或是文明活动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