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一九六七年,营副指导员、连长、副连长、副指导员、排长、班长,哪怕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都会备受敬重。
那是一个无比崇军拥军的年代。
无可比拟。
家中有一位军人,那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不知道为何,王亮总是对那时候的事情记得特别清楚。
川藏线上十英雄牺牲一个月后,我国第一代自行研制的岸舰导弹,首发点火发射成功了。
川藏线上十英雄牺牲两个月后,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109丙研制成功,字长四十八位,平均运算速度每秒十一点五万次;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或许,这就是特殊的历史情结吧。
1977年,川藏线进行大范围改造,由三级路面升级为六级路面。
1978年,川藏线改造因为缺乏资金而停滞,路况日趋恶化。
1979到1984年间,年平均断通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四天。
1985到1992年间,年平均断通时间一百八十天,川藏线基本瘫痪。
1996年,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机械化养护支队组建,但还是因为经费不足以支持路面修复。
有多人人为了这条路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王亮记得,祖国记得。
王亮道:“武警交通一总队四支队,这是武警交通部队历史上第一支以养护保通为主要任务的部队,他们负责守护着川藏线环境最艰苦、海拔最高的八百公里路段。从川藏交界的竹巴笼到林芝境内的东久乡。”
“那里,塌方、雪崩和泥石流发生最为频繁。其中然乌沟雪崩、冷曲河滑塌等堪称世界地质灾害之最!但在四支队官兵们的精心养护下,这段公路从原来每年不足六个月的通车时间提高到现在的十一个月!”
川藏线全线一共有两百零九个道班、工区一共有三千三百名公路养护职工。
这条公路通车四十多年,基本上没有大修过,但到现在仍然能保持通车,在世界筑路史上堪称奇迹。
王亮到过那里,了解道班工人们的情况。
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冬天,只能靠化冰取水。
夏天,水害阻断大陆,只能靠盐和辣椒拌饭下肚充饥。
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有默默的奉献。
只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抢险救灾,维护公路顺利畅通。
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坐落在西藏拉萨的市南,拉萨河畔。
王亮道:“那是在一九八四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为了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三十周年,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而建立的,我还记得石碑上的碑文。”
【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川藏公路东自成都,始建于一九五零年四月;青藏公路北起西宁,动工于一九五零年六月两路全长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时通车拉萨。】
【世界屋脊,地域辽阔,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两路,跨怒江攀横断,渡通天越昆仑,江河湍急,峰岳险峻。】
碑文简单明了,用最朴实的文字说明了世界屋脊的自然特点。
【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含辛茹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