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知甜当笑话说给苏嬷嬷听。
苏嬷嬷笑道:&ldo;四爷还能开得起玩笑,说明他在京城一切顺利。&rdo;
姜知甜窘了窘。
她还真没往这方面想。
谁让她是一根筋,只会理解字面意思呢。
唐娘子在快年底的时候,才终于给了回信,只说事情办成了。
姜知甜和许娘子商量,想着趁着过年,去拜见一下知府大人,也把订酒这事彻底定下来。
腊月初六,姜知正来给姜知甜送信儿,袁氏生了个男孩儿。
姜知甜的欢喜溢于言表,不由得道:&ldo;太好了。&rdo;
她微微转头,眼眶竟有些湿。
她得个大侄子,竟比自己生个儿子还要高兴。
没办法,因为家里没有兄弟,受过的苦,听过的嘲讽太多,一想到终于能够扬眉吐气,她没办法不高兴。
她早就准备好了礼物,是个金项圈。
姜知正道:&ldo;他小孩子家家,哪儿知道什么好歹,你何必给他送这么重的礼?再说了,你这日子也不好过,快收起来。&rdo;
姜知甜道:&ldo;我高兴,不成吗?等孩子稍微大点儿,你就让大嫂把他抱出去,偏给那些曾经瞧不起咱们的婶子、大娘们看。我看她们还说什么。&rdo;
她问姜知正:&ldo;对了,名字起好了吗?&rdo;
姜知正道:&ldo;你这不是笑话我吗?我又不识字,起的名也不好听,不是什么宝,就是什么贵啊富的,不好听。&rdo;
姜知甜道:&ldo;那就请城里的识字先生给起一个。&rdo;
姜知正认真的道:&ldo;不用,我和娘,还有你大嫂都商量了,这孩子的名字就让你起,不拘好坏,你给琢磨一个就成。&rdo;
姜知甜闻言笑道:&ldo;我看你刚才这句话就挺好,琢磨,琢磨。玉不琢,不成器,就给他起个名叫玉琢吧。&rdo;
姜玉琢。
姜知正道:&ldo;成,就叫姜玉琢,我听着这名字挺响快。&rdo;
姜知甜又让紫菀拿了个包袱过来,她指给姜知正看:&ldo;有我给做的小衣裳,有苏嬷嬷帮着做的虎头鞋,还有专门洗好烫干净的尿布。你和大嫂也说一声,虽说家里怎么养都能把孩子养大,可咱们能讲究的时候还是讲究讲究。&rdo;
姜知甜是真的高兴,不管姜知正是不是她亲哥,可记在自己父亲名下,他就是姜家。姜玉琢也就是父亲的亲孙子。
她对这个孩子寄予了无限厚望,自然怎么付出都无怨言。
姜知正犹豫了下,接过来道:&ldo;成,你说的话,我都记住了。&rdo;
他又说洗三儿和做满月的事。
姜知甜道:&ldo;办,为什么不办?咱不跟城里人比,咱们跟村里人比总成吗?以前别家侄子怎么办的洗三和满月,咱们也比着来。&rdo;
姜知甜道:&ldo;我还怕你特特的要显摆显摆,幸好没有。&rdo;
姜知甜笑出来,道:&ldo;大哥你是怕我小人得志,回头反倒让村里的乡亲们嫉恨是吧?我当然不会,这过日子嘛,就跟包子似的,有肉可不在褶上,肚里有货也不在嘴上,我还没那么轻浮。&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