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也是如此。
大汉在西海边,一共建了八个盐场、八个纺织作坊、八个榨油作坊,都是每族一个。
此外,大汉专门派人来指导西羌八族种植青稞、油菜等农作物。
制出的雪花盐、布帛、毛衣毛裤、菜油等,除西羌留下足够自用的之外,其他全部由大汉商署的沧海商号收购。
最重要的是,大汉为西羌八族指定了各自的牧场,将他们过去的游牧方式,改变为定点放牧。
当然,定点放牧,就等于是定居在一处。所以,大汉的工程队伍,给西羌八族建起了一栋栋居住舒适的房屋,以及保证牲畜安然过冬的暖房……
短短一年间,西羌人的生活便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数万战俘也被放了回来。
而且大汉内阁还专门给西羌传来诏令,告诉西羌人,当前的生活只是最基本的,日后的生活会更好。
随之而来的,便是西羌八族内部的争论:要不要归顺大汉。
尽管大汉为西羌做了这么多,可三百多年的仇恨,可不是说消解便能消解的。
放回来了战俘口径一致,护民军的战力逆天,根本不是西羌能够抗衡的。
毕竟大汉并没有把冶炼钢铁的技艺传授给西羌,所以,西羌的兵器也与大汉相差甚远。
其实就是一句话,西羌根本打不过护民军。
打不过,时限也只剩下不到一年了,怎么办?
最后竟然是一个汉人给出了个主意:
各族满十六岁的羌人人手拿一个小石子,再准备两个大坑,分别代表“归汉”和“不归汉”。
选择归汉的,就把石子投入“归汉池”,选择不归汉的,就把石子投入“不归汉池”。
最后来比较一下,哪个池中的石子多。
这一招对于西羌来说,还真新鲜。
他们欣然采用了这个建议。
结果自不必说,自然是选择“归汉”的远远多于选择“不归汉”的。
要知道,虽然只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可绝大多数羌人已经不愿意再回到过去的苦日子了。
他们自然也知道,如果不归汉,他们的好日子很快便会结束。
不管西羌八族千般不甘,万般不愿,可他们还是归顺了大汉。
不归汉便要再退两千里,进入更高的高原,那还怎么生存?
他们自然去过高原深处,在那里虽然能活,可活得太艰难太艰难。
而归顺了大汉后,大汉不仅把数百年来占有的那些良田还给了西羌八族,而且还派来了先生教孩子们识字、读书,更不用说,这一年多他们已经品尝到了什么叫“好日子”。
归顺大汉后,大汉考虑到高原地形复杂、每日温差大,所以专门为西羌人设计了可褪下一只袖子的服饰。
西羌人试穿之后,很快就深深地爱上了这种服装。
因为褪下右臂的袖子,不仅干活时更加便捷,而且当温度升高时,不会觉得那么热,温度降低时,也不会觉得那么冷。
大汉派来的官员对西羌不仅和善,每年还会在八族中选取各种“能手”,然后组织他们去中原游玩。
于是,制盐能手、纺线能手、织布能手、制器能手、放牧能手、种植能手……纷纷涌现。
喜欢三塑强汉请大家收藏:()三塑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