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道理他们都知道。
知道是知道,可这些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朝堂之上既争权夺利,又明哲保身,早把“体察民情”四个字不知丢到哪里去了。
他们也听出蔡成话中的意思,这可不是在敲打他们,而是明确地告知,如果他们仍然保持“形而上”,而完全忽略了“形而下”,他们哪怕起复了,在朝中也站不住脚。
“是呀。《周易》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乃器之引,器乃道之托。无器之道,泛泛而空;无道之器,渺渺而茫。
“吾等重道而轻器,愧为朝堂重臣。今日受教了!”
杨彪对着蔡成恭敬一礼。
崔烈、马日磾也跟着杨彪,一起向蔡成致礼。
可杨彪说的都是什么意思呀?
“形而上”、“形而下”,出自《周易·系辞上》。
形而上,意指无形之物,《易经》说成是道;形而下,意指器用之有形之物,《易经》以一个“器”总而代之。
在中国哲学史上,“形而上”逐渐被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畴。
在汉代时,“道”字除“道路”的意思之外,还有很多含义(看官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在网上查看)。
而今日杨彪所说的“道”,意指宏观的道理、方法、规律、本质等“形而上”的内容,如治国之道、管理之道、茶道、棋道等。
杨彪的意思是,道可引导器之发展,而器是道的落脚点。
如果有道无器,就如两晋时流行的“清谈”一般,只大而化之的泛泛而谈,却空洞无实。
如果只有器,却不去总结其中的规律、方法,很快便会如在缥缈的大雾中,茫然不知方向。
杨彪一方面向蔡成展示了自己的学识,另一方面则告诉蔡成,他们不会再“空而论道”,而是要讲究道与器的结合。
说白了,他就是告诉蔡成,蔡成的话他们听进去了。
他们要开始理论联系实际了,而他们也知道“理论需要联系实际”这个道理。
蔡成和刘协都是自小读圣贤书之人,自然听懂了他们的意思。
只是刘协低下头,悄悄地撇了一下嘴,有些不屑。
你们早干嘛去了?
董卓祸乱京都时,吾每天吓得都睡不好,怎么没见你们中哪个人出面?
现在才知道理论联系实际,是不是晚了点?
蔡成知道,话题到了这里,已经聊不下去了。
至于他们是否会理论联系实际,出巡的时间还有很多,慢慢观察便是。
不过,蔡成想了个主意。
这一路上,如果再发现什么问题,就让荀彧和这些前朝旧臣共同商讨,看看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蔡成向杨彪等人告辞,就准备下车去找皇甫嵩。
找皇甫嵩干嘛?
他要详细了解他沉睡这几年间护民军的战事。
目前,他只是了解了征西军团和西南军团平定雍凉叛乱,以及征南军团收复江夏、南郡之战。
其他军团的动向,他几乎一无所知。
喜欢三塑强汉请大家收藏:()三塑强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