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举杯,“正如皇爷爷所说,尔等皆是君子孤如今年少,日后少不得诸位的教导帮扶!来来来,咱们君臣满饮一杯。既是敬过去,诸位对大明治国之功,也是敬未来”
说着,他仰头。
竟然一口,全部干了。
“殿下”
文官们惊愧交加,而后争先恐后的端起酒杯,同样一饮而尽。
在他们看来,今日的赐宴非比寻常。
在李景隆看来,历史依旧是同样的走向。
从现在起,未来的皇帝,即便是朱允熥,他依旧是要重武轻文,依旧是要用这些文官,代替淮西武人集团,执掌帝国的未来。
他不由得把目光,看向周边的军侯们
在座的这些人,没有造反的。
可大明帝国真正的野心家,其实并不是高位上的这些人,不在这谨身殿中。
而是在军中!
靖难时,为何朱棣登高一呼从者如云?
其实也真是高层的武人被杀尽了,中层的武人没了约束。
战争之中成长起来的武人,对于身份准变的不认同。他们怎么能容忍,文官爬到他们头上?
而且既然在这个皇帝下面,无法如获得开疆拓土,封妻荫子世袭罔替的爵位。那么索性,跟着另一位皇帝,谋个从龙之功吧!
不然为何中枢朝廷,军心尽失。
为何即便应天城破,外边还有百万大军的时候,朱棣传檄而定。
到最后,就连老朱最信任的女婿,都带着大军隔岸观火。
为何,大明十三省,竟无一省誓死扞卫大明正统?
而为正统殉葬的,也只有那些名垂千古但却顽固的书生!
~
酒喝完,哭声仍在。
朱元璋的目光在文官那边收回,再次看向武人。
他忽然道,“凉国公!”
“啊?”
正低头喝闷酒的蓝玉一愣,而后欣喜的起身,“臣在!”
说着,他下意识的端起酒碗。
“放下,不是让你喝酒!”
朱元璋却微微摇头,在文武百官诧异的目光之中,开口道,“你也是有功之人,而且很大的功劳”
这话,前后矛盾,让人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