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对此,李延煦乐见其成,大力拉拢世祖系,针对仁宗系,实行区别对待。
&esp;&esp;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绝对的拉偏架。
&esp;&esp;如此,到了正统十年,终于点起了火花。
&esp;&esp;诸藩半岛的二十余国,进行了一番大混战。
&esp;&esp;在中央的支持下,世祖系藩国大胜,仁宗系实力大减,损兵折将,而且还土地减少,在朝廷调停下,不得不屈服。
&esp;&esp;随即,藩国开始朝贡,朝廷声位大震。
&esp;&esp;这时,首相王圭大为震惊,忙不迭的拜见皇帝,叩首悲愤道:“陛下,宗藩难保矣!”
&esp;&esp;李延煦颇为疑惑,他对于自己的操作正津津乐道,此时闻听到逆言,不由得说道:“十年来,不曾朝贡的藩国,如今络绎不绝而入洛阳,道路为之堵塞,宗藩体系再复,怎能说不保这等危言耸听的话来?”
&esp;&esp;“陛下!”王圭整理下胡须,一脸诚恳道:“世祖以来,朝廷维持宗藩,一赖宗法,二依威德,三靠继祀,四为公正。”
&esp;&esp;“如今,公正已失,继祀无有,宗法残存,仅以威德,四失其三,独木难支啊!”
&esp;&esp;“凭借着威德,虽然见效极快,但却仅仅能维持数载,一旦畏惧之心渐消,藩国离去之日不远矣。”
&esp;&esp;听着这番话,李延煦大惊失色,不复之前的得意,他颇有些头疼道:“相公可有教我?”
&esp;&esp;“陛下赐封怀宗之子,又养薛王于宫中,已有重整宗法之雏形。”
&esp;&esp;王圭抬起头,正色道:“如今,乘着威德未失,须重做三法。”
&esp;&esp;“哪三法?”
&esp;&esp;“一者,诸藩之子因战乱多年不就宗学,离我之心渐远,陛下须复之,不从者,当以惩戒。”
&esp;&esp;“二者,陛下诸子,多已年满十六,可就藩于海外,依为支柱。”
&esp;&esp;“三者,百余年来,藩国之主,若无有子嗣,庶出旁支,难以继位,陛下可结与恩义,可从旁支选嗣过继,如此不下十载,宗藩尽心五朝廷。”
&esp;&esp;“好!!”李延煦大喜,拍着手赞叹不已:“这真是国策也。”
&esp;&esp;随即,他又疑惑:“若旁支可继统,那日后我的皇子们怎么安排?”
&esp;&esp;“陛下,这天下宽阔的很,莫要盯着那些藩国熟地,世祖年间,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可比如今辛苦多了。”
&esp;&esp;“再说,天竺地域广阔,土地肥沃,可比诸藩半岛强太多。”
&esp;&esp;王圭劝说着。
&esp;&esp;“好,就这样办吧!”
&esp;&esp;李延煦下定了决心。
&esp;&esp;于是,宗藩三策施行天下。
&esp;&esp;不久,果然藩国雀跃,宗室之心渐安。
&esp;&esp;大家都觉得,肉还是烂在自己锅里比较好。
&esp;&esp;哪里像之前,皇帝就想盯着自己的藩国,从而让他儿子继承,毫不讲理。
&esp;&esp;由此,天下安定二十载。
&esp;&esp;而,由于赵国以旁支夺嫡,让藩国蠢蠢欲动,尤其是封与漠北的藩国,如郑国、荆国、沈国。
&esp;&esp;其中,郑国在原先的谟葛失部,建立起藩国,都安北城,有三万帐牧民,土地范围从丰州以东、武州以北,方圆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