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金棕榈奖啊!
这样的影片,金龙奖上若是没什么作为,恐怕金龙奖都得遭到影迷质疑了。
国际都认可的影片,国内却得不到认可?
这算什么?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在影片本身足够惊艳。
冯永清也曾去影院观看,心中却不得不承认这部影片的优秀。
文艺性和观赏性性俱佳。
这部影片也必然会在华语电影史上,甚至是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激起了冯永清的野心。
他也要拍一部这样的影片,甚至超越的影片。
“李慕白饱经世事,阅历沧桑,深知江湖非遁世之所,欲弃剑又不能。华哥,你的眼神太温和了。。。。。。”
王梅到剧组之时,张榆正在跟李华讲戏。
剧本讨论,角色分析,在开拍之前,就已经进行过很多次了。
李华对李慕白这个角色的揣摩,自然也是极其不错的。
而他的演技,其实也没想象的那么不堪。
只是动作演员,很多时候让人忽视他们的演技而已。
当然,你说跟那些经常演文艺片的演技派演员比较,那也没可比性。
李华演技不错,但显然没有达到张榆想要的程度。
不过,李华对角色揣摩极为不错,有时候张榆一提点,立马就与所悟。
行为举止上面,李华比原版更具侠气,那是练武之人独有的气质,不是靠演技就能模仿出来的。
另外,与李华出演许多武侠片不无关系。
他对“大侠”这种角色可谓信手拈来。
可张榆总觉得比起原版差了几分味道。
随即一琢磨。
那就是眼睛。
原版演员或许不是动作演员出身,可演技够好,一双眼睛将李慕白这个角色饰演得深入人心。
李华显然没有原版演员的演技。
眼中神气闪现,可看情人亦可看敌人。
眼睛是一个人心灵的窗口。
演技真正难就难在眼睛之上。行为举止,面部表演,最多演出角色的形,但却难以演出他的神,想要把角色演得形神具备,眼神至关重要。
李慕白这个角色紧靠形,显然是演不活的。
张榆也不允许这个角色只具有形,而无神。
而李华对这个角色也是很有野心的。
调教一个演员的演技,是一个导演所必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