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东便开口道:“三叔,你听过包产到户吗?”
包产到户的概念其实不难解释,但随着顾明东的话,顾三叔的脸色却越来越阴沉。
“不行,这哪儿行啊,这不是鼓动私人买卖土地,这可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了!”
刚经历过那么动乱的年代,顾三叔一听这话,就被顾明东的大胆吓得胆战心惊。
他连连摇头:“不行不行,纸包不住火,这事儿可是要掉脑袋的。”
顾明东却解释道:“三叔,这不是土地买卖,土地依旧是国家和集体所有,只是将集体的土地,分配到个人头上,从此之后不按照工分来分配粮食,谁家承包的土地谁家自己负责,劳动多少,产出多少,收获就是多少。”
顾三叔还是摇头:“说是这么说,但这事儿也没先例,从来也没听说哪儿的生产队敢这么干。”
顾明东却说:“这事儿还真有人已经这么干了,只是还没大范围传播。”
“他们难道就不怕?”顾三叔皱眉道。
顾明东笑着说:“三叔,你看看现在的政策,以后放开自由买卖是大趋势,买卖都能放开了,包产到户还不是迟早的事儿?”
“我们改变的又不是土地的所有权,而是承包权,你想啊,等承包到户了,那自家的农田自家干,直接跟年底的收成相关,这样不就能最大程度上调动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
即使他说的天花乱坠,顾三叔还是犹豫不决。
实在是被闹怕了,万一出事儿了怎么办,他年纪大了无所谓,可不能拉着那么多社员遭罪啊。
顾明东也没逼着他做决定,反倒是说:“这事儿也不着急,咱们看看再说。”
顾三叔皱着眉,背着手走了,顾明东的话在他心底落下了一颗种子,随时都会生根发芽。
顾亮晨抬头问道:“爸,三爷爷会答应吗?”
“迟早会的。”顾明东很坚定,这是历史的大潮,没有人可以抵挡。
顾亮晨见他爸信心满满,毫不犹豫的信了。
果然,过了一段时间,顾建国心底的念头越来越浓。
倒不是他想通了,而是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每况愈下,尤其是他们生产队读书人多,之前考大学的也多,零零散散寄回来的信,更是让社员们心思浮动。
大城市的风向比小地方转的更快,很快,上河村的社员们知道,在大城市的地方,街道上甚至已经开始有了叫卖的声音。
这时候大部分人是看不起小商小贩的,觉得没有进工厂当工人体面,但挡不住赚钱多。
心思多了,干活就更不行了。
像是王麻子,甚至还说自己身体不好,不乐意下地了。
顾三叔上门去劝他,王麻子就说:“我家爱花都上大学了,现在每个月能拿补贴,她省一省寄回来就够我们一家人活,等她以后出来工作了,那工资还不得更多,我还累死累活做什么。”
这话实在是无耻,但顾三叔也拿王麻子没办法。
最让他觉得生气的是,以前干农活最积极的李铁柱,最近也时不时往外跑。
一打听才知道,钱金花每天上山挖野菜菌子和竹笋,李铁柱就下河捞鱼,第二天早上偷偷上街去卖了,换到的钱不多,但也比种地强多了。
这么劳累着,他每天能上工就不错了,哪儿还有以前的积极性。
顾三叔一看这形式不行,继续这么下去的话,别说丰收了,上河村的粮食产量都要被打回原形。
如此形式下,顾三叔咬了咬牙,终于召开了社员大会。
下头是乌压压的人头,社员们以为顾三叔又要讲劳动积极性的事情,一个个无精打采的,有几个还懒洋洋的坐在那里打哈欠。
看着他们这幅架势,顾三叔忍不住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