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贵是不贵,可你们李记到底有没有粮食呢?&rdo;
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粮食,你说这么多又有什么用?
&ldo;自然有粮食,在下刚才不是说了,咱们李记从商县购进了六千石粮食,这次运抵青州的便有三千石,这里只是一小部分,码头的海船上还有两千石,足够大家购买的。&rdo;
柳永宁顿了顿,目光扫了扫挤在前面的几个人,淡淡的说道,&ldo;只是,咱们李记的粮食只零卖,绝不批发,谁若想多买,还要再等上十天,十天后,李家从大周其他地方购进的粮食将会源源不断的涌进青州,到那时,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而且价格从优哦&rdo;
说到这里,柳永宁再次揖手,诚恳的对围观的百姓说,&ldo;想必乡亲们能理解,对不对?&rdo;
&ldo;理解,理解,我要三斗,赶紧称粮食吧。&rdo;
&ldo;没错,没错,只要确保咱们能买到粮食,我们就信你的话。&rdo;
百姓们的想法很简单,或许柳永宁说的很诚恳,讲的道理也对,但这些还有一个大前提,那便是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否则,你这些话就是白话、废话。
&ldo;好,没问题,伙计们卖粮啦&rdo;
柳永宁也知道在大家伙没有看到充足的粮食前,他说什么都白搭。
一挥手,大声吩咐道。
&ldo;好嘞,卖粮啦&rdo;
伙计们也没有太多的想头,既然掌柜的有吩咐,乖乖听话便是。
一时间,十几个伙计纷纷忙活起来,搬粮食的,称重量的,还有那屋里的账房,也跑了出来,当街支了桌子,现场记起了账。
而赶车的车夫也没有闲着,这里搬空了一辆马车,他们便立刻赶车出城运粮,还不等第二辆马车的粮食卖光,便又运来了一辆。
如此循环着,排队的众人见粮食果真像李记的掌柜说的那般,源源不断的运过来,心里的恐慌便消散了许多。
再加上没有人故意趁机收粮,粮食几乎都卖到了普通老百姓手里。
见自己已经买够了全家一个月的口粮,人们也就不急了,绵延的长队也慢慢缩短,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没有了。
反观李记这边的马车,还有十几辆满满的粮食呢。
这下子,人们更不急了,很多人把粮食放回家,折回来看热闹。
&ldo;掌柜的,没有人买粮了,咱们收摊吧&rdo;
搬粮食的小伙计着实累坏了,好容易看到面前的长龙不见了,忙跑到李立忠跟前回禀道。
&ldo;柳掌柜,您看?&rdo;
李立忠看了看渐黑的天色,转头问向柳永宁。
柳永宁点点头,暗示可以。
不过,想到临行前王夫人交代的话,他还是几步来到临时售粮台前,笑着对看热闹的众人道,&ldo;多谢大家捧场,今天的粮食先卖到这里,明天呢咱们李记还会继续卖粮,每斗二十五文,而且不限量供应,如果大家想多攒些粮食在家里,欢迎明天再来李记&rdo;
啥?这粮价不涨反跌?
四周围观的百姓面面相觑,有些搞不懂这李家是怎么想的。
而郑记粮栈里的郑掌柜,听了这话,则惨白了一张脸,心道:坏了第105章火烧粮仓几乎是同一天,县城另一头的钱记粮铺也打开关了好几天的大门,摆出大批的粮食开始售粮。
只是每种粮食的价格要比李记贵上两文钱。
对于这一点,倒也不难理解。
本来嘛,人家钱家肯帮着李记一起平抑青州的粮价,本身就是看在曾经合作棉花种植园的关系,以及王绮芳王夫人的情面上。
如果不是王夫人顶着忠义夫人的名号,如果不是王绮芳是天字九号儒商,钱老爷未必肯帮忙咧。
毕竟,在钱家,当家作主的不是钱二少爷,也不是二少奶奶,而是素来功利的钱老爷不过,虽然他们帮忙的力度不是很大,但也起到了相当可观的作用。
要知道,青州是钱家的大本营,钱家在这里经营了上百年,别说是暴发户郑家不敢招惹,就是历任青州府老爷也要给几分面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