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不空手回家。
她拎着东西回婆家,村里人都有目共睹,东西未必多值钱,但是人嘛,就羡慕这种“白得”的东西。
儿子媳妇给的孝敬,谁不喜欢呢?
张老拐跟葛大妹就是不喜欢人,看到东西,那也还是有两分好脸色的。
柴爱花就跟陈乔玉和英子感慨:“你们看,以前我们天天在家,天天往家里带烧饼,哪天生意好,卖完了,空手回去就要受白眼。”
“现在好了,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顶多有事回来两次,就带这么一点儿东西,一斤肉也才八九毛钱,带回去他们都欢欢喜喜的。”
家里的几个侄子侄女,见到柴爱花和张永华回去,就围在他们身边,好奇又激动地看他们带什么回来了。
柴爱花对几个孩子还是不错的,以前就常给他们买东西吃。
现在也是,乔玉那里经常有些小吃食,柴爱花每回回来都不忘带点儿糖、饼干、奶片什么的。
弄得孩子们一说就是:“小叔小婶儿回来咯!我最喜欢小婶儿了!”
为啥不喜欢小叔?
因为小叔抠门。
小婶儿每次带回来的肉,小叔说什么都要当天晚上就做了。
然后一定要先给小婶夹两块。
不然就能唠叨一晚上。
现在家里的孩子们都知道,没事没事儿,先等小叔给小婶夹两块,然后就可以安安静静、高高兴兴地吃到肉了。
葛大妹也是个抠搜的,因着每周日晚上这一炖肉,她平时就更少做肉了。
除非是家里养的鸭子下的蛋破了,当天在村里换不出去,她才会炒来吃。
不然,一个星期饭桌上都见不到什么荤腥。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四房人都是吃公中的,也就是老两口补贴的,就是有意见也不敢说。
于是,全家人就越发期待周日晚上这一顿饭菜了。
于是,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柴爱花和张永华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张家最受欢迎的人。
陈乔玉跟英子听得叹为观止:“我发现这家人就是脑筋直,算不过来账。”
英子说:“以前爱花姐天天回家,给他们交伙食费,还带东西回去,带回去的东西比现在带回去的多多了。”
陈乔玉点头表示同意:“是啊,我怎么老觉得这事儿听着像一个成语寓言故事呢?”
“什么故事啊?”柴爱花和英子都凑近一些,很是好奇:“乔玉你看书多,总知道好些故事。”
陈乔玉心道,她看的书可不算多了,跟现代人随时随地都能获取信息相比,她的信息渠道已经很闭塞了。
不过,跟老家的人比起来,那确实是多不少。
陈乔玉说:“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啊,说是一个人给一群猴子分橡子的故事,这人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一群猴子都很生气,觉得给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