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要票?”
“真不要,不过到时候给您弄过来也是拆散了的,您得自己拼回去。”
陈乔玉的废品收购站不是白待的。
上回被枫桥镇集贸市场的大爷提醒过自行车没有焊缝之后,她就改了策略。
她在废品收购站捡了好些废旧自行车上的零件,这些玩意儿都很好拆。
实在不行,敲断了、锯下来也可以。
只要部件齐全,拼接自行车对老家这里的人来说根本不是难事儿。
动手能力强,是这个时代人们的特质。
陈乔玉见有戏,就留了人一个联系方式。
那男人说他可以在车站的留言板上固定一个位置粘贴青楠的寻人启事。
陈乔玉答应他:“以后每个月我托人过来一趟,一辆车分四次给你弄过来。”
这样方便,不显眼,也能够制衡检验人家是不是真给帮忙了。
凡事一回生,二回熟。
后面屠慧东他们就熟练起来了,先问问别人要不要鸡蛋鸭蛋和活鸡啥的。
吸引人家的注意力。
如果说不要,再问问要不要南方的衣服鞋子,还有不要票的自行车啥的。
反正衣食住行,总有一样是会让人驻足的。
如果是像汽车站的工作人员这样有能力展示,或有渠道帮忙打听的,陈乔玉就应允不要钱给人家弄些东西过来。
当然了,为了防止别人“磨洋工”,她也说了:“如果能提前找到,给两倍的报酬。”
别的没有的权力和渠道的,陈乔玉也本着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想法,给人家一点好处,让别人帮帮忙。
好处很便宜,是批发市场里买来的小梳子。
这种小梳子很薄,比供销社里的质量还差一些。
但是胜在便宜,一百把只要二十块钱,陈乔玉带了两百把来。
“劳烦你帮忙打听,不用多,一个月给我寄一封信,我给您回信,回信再送您一点儿小玩意儿。”
大多数人也都欢欢喜喜地接下了。
这么跑了三天,后来余来富和余建设也都加入进来了。
中间余来富有点担心:“你怎么知道别人是不是真的帮忙打听青楠的消息呢?”
陈乔玉遥遥头:“我保证不了。”
“但我本意也不知叫他们做这个,车站的一个展览板的展示量是个人的千百倍不止。”
“我是想让我们别把这卡片给扔了,每个月一封信,连邮票带信封只要八分钱,就能白得一个小玩意儿,大多数人都会乐意留下这个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