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不到,陈乔玉他们终于回到了姚家村。
八月盛夏的下午两点,村里一般是很安静的。
大人们早上起得早,下地干活,这会儿难得趁着躲太阳的时机休憩会儿。
满村只有不怕晒的孩子们在跑。
孩子们发现陈乔玉他们回来,那叫一个欢腾。
立马嚷得全村都听见了。
爱看热闹的,还有关注通电、卖菜干的人都纷纷跳下床。
有些人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好,就赶紧趿着鞋子出来了。
“乔玉回来啦?”
“小徐,乔玉,你们回来了?”
“咋样啊?去县城事儿办成没有?”
徐会计跟陈乔玉他们被人簇拥着,都有些不适应了。
“不急不急,我们先歇会儿,一会儿去大队部说。”
赶路赶得人口干舌燥的。
这个天气,就是带两壶水都未必够喝的。
陈乔玉撂下话,就赶紧闪了。
青杨来接她,大牛二牛帮着拦住着急打听的人。
“叔,乔玉姐说了,一会儿去大队部一块儿说,别着急啊!”
那边英子也一样。
卖烧饼的时候就没少被人打听,都躲出技术来了。
倒是徐会计跟阿福嫂,难得出门。
此刻十分热衷地跟村民说起出门的见闻。
“你们是不知道啊,城里真干净啊!人家丢垃圾都有定点儿的!”
“县城有公共汽车!人家有路线的,跟咱们镇上那个‘招手停’不一样!”
“吃饭贵,确实贵,白水都要卖五分钱,太黑了!”
“城里厂子真多,下班那个点你们是没看到啊!人乌泱乌泱地从厂子里出来,那叫一个壮观!”
“一个厂子起码几百人!大厂几千人的都有!”
村里人就爱听这些。
他们十年如一日的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对外面的世界又好气又敬畏。
虽然县城不算太远,但村里不少人从来都没去过。
徐会计跟阿福嫂承担了火力,让陈乔玉得以顺利回家。
到家后青杨帮忙收拾规整东西。
也是有些埋怨:“姐,你早说要买这么多东西,我跟你一块儿去啊!还能帮你拿点儿!”
陈乔玉光胳膊上挎着的那个篮子里面就装了不下三十斤的东西。
卸下来的时候胳膊被勒出了深深的红印。
背篓就更沉了,肩膀还能好吗?
看见青杨担忧的眼神,陈乔玉笑着宽慰他:“不重,路上都坐车的,也就进村这一会儿使了点儿力。”